人的中枢听觉系统具有可塑性,就像其它感觉系统一样(如体觉、视觉等)。当人们提到“听”,通常会直接联系到耳,但声音需行经许多神经纤维、通过很多神经核才到达听觉中枢。在这些通路上,信号的声学成分(比如频率、强度、时间信息等)均由高度组织的神经系统编码。事实上我们生来就具备声信息编码功能,大脑——尤其是中枢听觉系统——会随着听觉剥夺或刺激而改变,在我们整个生命期限内,它会根据接收到的声输入不断进行自我重组。那助听器和听觉中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来探讨下大脑听觉与助听器的可塑性分析。
对于佩戴助听器的用户,首先,声音重新传入先前被“剥夺”的听觉系统,改变频谱和时域信号在中枢听觉系统中的表达方式(即“刺激引导”或“使用相关”神经可塑性);然后,助听器通过信号处理修饰输入声信号,并将其传入中枢听觉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改良信号是“新信号”,因此有可能以新的方式刺激听觉中枢。许多专家相信,人能够学习如何在改良信号或改变的频谱时域编码与现存记忆中的声音之间建立相关性,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助听器的选配。研究者调查了佩戴助听器儿童的听觉系统可塑性,通过AEP发现这些儿童的诱发反应形态不成熟,而且不成熟的程度几乎与听觉剥夺的年数相同,这说明没有刺激,听觉系统不能完全发育成熟。通过助听器刺激重新导入了声音,重新进入听觉发育过程,说明在听力损失期间听觉系统保留了应变的能力(可塑性)。这一结论和证据支持了早期干预,即在生命早期进行干预并利用发育期听觉系统可塑性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