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如果有发烧,家里人都会尝试捂汗退烧。不是很严重的话,一般情况下确实有效。但如果对病情判断失误,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年2岁的佳佳(化名)因为说话不清晰,反应迟钝而被父母带到医院检查,发现听力受损。经医生和家人沟通,可能是佳佳10个月大时发高烧,奶奶因迷信捂汗退烧,未进行科学治疗导致的。
佳佳的父母一直都在城里打工,她从小就在老家农村由奶奶照顾,小孩子身体抵抗力本身比较弱,农村条件不好,冬天的时候给佳佳洗澡动作慢了些,孩子受凉发烧了。奶奶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孩子发烧只要捂出汗来就好了,于是把孩子抱到火炕旁,用厚棉被捂了一周左右,当时孩子确实也退烧了,奶奶也没发觉有什么异常。
后来过年时爸爸妈妈回家发现佳佳对声音的反应似乎没有以前快了,但也没在意,匆匆一个春节的团聚后又踏上了进城打工路。直到佳佳快两岁时,奶奶发现孩子说话特别不清楚,叫她的反应也比别的孩子慢,就给孩子父母打电话,说孩子可能是个哑巴。
这下可把佳佳的父母急坏了,赶紧回家带孩子去了医院,甚至急病乱投医挂了口腔科。后来在医院导医的帮助下,挂了耳鼻喉科并进行了检查,这才发现孩子已经是听力受损了,需要佩戴助听器并进行适当的言语训练。
据医院的医生介绍,孩子体温升高时,应该先测量体温,一般温度不超过39℃的,我们建议物理退烧;但高烧烧到39.5℃以上时,则需及时就医,以免温度太高,可能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伤,对孩子成长发育产生重大伤害。
在孩子发高烧时,除了要注意孩子的听力状况,还需要警惕发烧时可能会发生的其他并发症。如果孩子有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即打喷嚏、流脓鼻涕,并出现发烧与全身不适时,家长就应该重视。
【什么才是正确的物理退烧法】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是由于体内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一种现象。所以退热是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为出发点。退热药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状况,减少产热,只做到退热的前提。真正退热的效果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增加体内散热来实现。
人体散热途径,也就是退烧途径有四条 1、经皮肤蒸发水分散热是最主要途径,占90%以上。所以发烧时不要给孩子穿的太多,应该少穿盖。 2、经呼吸散热。发烧时呼吸会增快加深。 3、经排尿过程散热。多喝水多排尿。 4、经排便过程。 所以,遇到孩子发烧要从这四方面帮助孩子物理退热。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呢? 首先尽可能保证婴儿液体摄入。退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水分而实现。若体内水分不足,退热效果受限。再有,在适当提高室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穿盖利于皮肤散热。还有,洗温水澡、温热毛巾湿敷也是很好物理降温的方法。冰袋或冰贴也会有一定效果。
物理降温有两大形式——冷降温和温降温 通过冰贴或冰袋,导致局部皮肤降温为冷降温,退热效果有限。虽可感皮肤变凉,体内温度未必降低。变凉的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妨碍体内热量散出。温降温是在提高环境温度前提下,用温热毛巾敷身体、洗温水澡等致皮肤血管扩张,利于体内热量散出。
正确看待物理降温,维持体温需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发热是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的结果。要退热,增加散热很重要。经皮肤是主要散热途径,增加皮肤血流就可增加散热。在多饮水前提下,适当提高室温减少穿盖;温水浴都是很好之法;而冰袋、酒精擦浴只带走局部皮肤热量,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不足。婴幼儿生病时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长一定耐心少量多次喂,以增加体内水分,利于退热,否则服了退热药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有,排尿和便过程都可利于降温。总之,退热的捷径不是从药物(退热药、抗生素等)出发,而是增加体内水分和适宜物理降温。
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自身无法用言语表达,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的体温,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要尽快送医。孩子的抵抗力差,无法跟成人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