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地区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听力不好的人回忆,感觉45岁是听力下降开始年龄。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台湾一些医生的证实,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在听力开始下降时并不会及时就医,在听力下降后,大多数人选择“凑合”,而到必须要验配助听器时,也往往在开始时有排斥心理。
临床发现,没有经过听力干预的中老年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感觉听损病情加重(据研究,听力下降5年后社交能力也会明显下降),言语识别率也会明显下降,从而造成语言交流能力和社交能力退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最终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健康。
老年人听力下降后会经过四个时期,越早进行干预后期效果就会越好。以下四个阶段是听力受损早期到晚期的表现:
一、漠视期
在听力损失刚发生时,一般生活和社交只会受到轻微影响,老年人通常对自己的听力变化并不在意,通常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或上火导致的,很多人也有“人老了听力就应该不好”的想法。其实这个时候是听力干预的最佳时机,但此阶段往往被99%的人忽视。
二、焦虑期
随着听力情况持续下降,听力损失情况已经影响到老年人的社交与日常生活,这时候会出现轻微的语言障碍,由于听不清或遗漏信息,老人这时候有时会表现为心情焦虑,性情急躁。有的子女这时候已经观察到父母的心情变化,但通常不会往听力方面想。而这时,老人通常会认为只要别人和自己大声说话就可以,但却不知道此时言语理解能力已经出现了下降,当别人说话语速稍快时,就无法理解语言含义。
三、抑郁期
这时的听力情况已经很大程度影响到生活,言语能力持续退化,已经出现语言交流困难,此时老人与其他人的交流已经非常被动,当别人有说有笑时,老人常常独自离开回避或发愣,与家人沟通越来越少,甚至影响到家庭关系。
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在这时候进行听力干预的,但听力损失已经对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这时候言语分辨能力会相对下降,有些老人认为是助听器效果不佳,但其实往往是大脑皮层退化。这个时期才开始听力干预的老人需要家人帮助建立信心,交流时语速放慢,耐心进行交流,渐渐进行康复。
四、自闭期
这时候听力损失往往比较严重了,老人由于长期不能顺利和别人沟通,不能通过听觉顺利获取信息,有部分人已经开始有老年痴呆症的迹象,言语能力严重萎缩,这时候老人的社会活动基本终止,已经处于相当自闭的状态。
但即使是这个时期,再进行听力干预也不晚,仍然可以让老人通过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回归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