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听力障碍的方式,通常需要用户主动做出反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就会造成听力检测出现误差,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无需用户主动做出反应,也能检测听力状况呢?
现在最常见最普遍的听力检查手段非“纯音测听”莫属。纯音测听结果以听力图的形式,显示受试者的听力情况。但是纯音测听无法做到早期诊断,它只能区别受试者的听力是否存在障碍,以及听力障碍后的程度和性质。
后天性听力障碍有各种各样的病因,比如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接触,甚至头部外伤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内耳——这个错综复杂器官的细胞功能紊乱。内耳里面有一个精密的、蜗牛状的结构名为“耳蜗”,它的作用是处理声音。耳蜗内部有一系列微小的“含水管道”,管道里有“外毛细胞”。外毛细胞的作用是帮助耳蜗调制声音,并增加其对声音的敏感度。
但是,您知道吗?功能强大的外毛细胞却有着“弱不禁风”的身躯。据研究发现,过度的噪声暴露或者耳毒性药物的接触,首当其冲的就是外毛细胞!因此,早期听力诊断对于潜在弱听人士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有一种名为“Prestin”的内耳蛋白质极有可能可以作为听力障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他发现,血液中的Prestin蛋白质水平与听力损失直接相关,并且对于内耳功能障碍的敏感度高于传统的听力测试。
未来,怀疑存在听力障碍但是纯音测听显示正常的人群可能只需要抽血化验,就可以提早得知内耳是否受损,真正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改变头位后突然出现的眩晕,伴眼震,甚至恶心呕吐、倾倒,多见于老年人。眩晕的发作期可能从2周到6个月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而BBPV又很难确诊,即便确诊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BBPV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内耳一种名为耳石的物质。耳石是人体的重力探测器,帮助人体保持平衡,通常处于静止状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耳石出现松动现象,日常轻微的头部运动可能就帮助耳石成功地“越狱”到内耳的敏感管道中,进而导致眩晕。
研究发现,溶解后的耳石会进入到血液中,并且耳石的组成成分中包含一种内耳独有的蛋白质——Otolin-1。Otolin-1在BBPV患者血液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因此可能可以作为BBPV确诊的标记蛋白,帮助眩晕患者及早诊断和干预。